2020年12月19日下午,“高等化學教育教學新模式主題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A204報告廳舉行。作為北京大學化學學科創立110周年紀念活動的專題之一,研討會旨在以此為契機,邀請熱心化學教育教學的同仁,面對時代變革,探討化學教育教學新模式,推進我國高等化學教育教學的發展。
研討會由北大化學學院副院長王穎霞教授主持并致歡迎詞。報告分別由華南理工大學校長高松教授和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李子臣教授主持。共邀請5位在化學教學一線的教師做主題報告,從課程體系建設、多元化教學模式、本科生個性化培養等方面,分享他們基于教學實踐的深刻思考,并與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的化學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年輕教師進行交流和研討。
會議請到年近九旬在“結構化學”教育教學中卓有建樹的前輩周公度先生。周老師在致辭中以他擔任主編的《化學辭典》(第2版,2011年出版)為例,向大家詮釋何為“凝心聚力”,希望化學教育界群策群力,總結提煉,為國家的未來做好化學普及工作。
吉林大學化學學院副院長郭玉鵬教授充滿感情作了題為“弘揚先輩治學精神,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報告,回憶了吉大和北大的淵源,講述了以唐敖慶先生為代表的吉大化學三代學人傾心教育教學為國育人的事跡,介紹了吉林大學特色課程、智慧教室在“拔尖人才”培養中發揮的作用。
清華大學化學系主任王訓教授系統介紹了清華大學化學系的歷史,引用梅貽琦校長的從游論,認為為學生建設好成長的環境是關鍵,展示了清華本科和研究生課程與培養體系的設置理念和人才培養情況。
北京大學化學學院吳凱教授分享了“物理化學教學之我見”——“登堂之初晦澀艱難,進堂之內眼花繚亂,入室之后精彩紛呈”,強調“從數據中來,到數據中去”,讀書思考,總結規律,提取重要科學問題,指出唯有下苦功,方能得大成;
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李維紅教授作了題為“北京大學化學實驗教學:繼承與發展”的報告,在介紹實驗教學情況之后,重點介紹了有機化學分層次教學與“有機化學實驗在線平臺”建設和“化學生物學實驗”的設置與實踐情況,探討了在現行體系基礎上,建設創新實驗平臺,通過探究式學習,加強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方案。
廈門大學化學學院曹曉宇教授從徐光憲先生和蔡啟瑞先生為了國家需要而改換研究方向的行動出發,強調學科深度交叉融合的重要性,為此,廈門大學嘗試對傳統數理化基礎課進行重構,開展“中心科學”教學體系的建設試驗,展現出年輕學者對化學教育教學的熱愛和擔當。
報告結束后,中國高等學校化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教授段連運教授總結致辭。研討會現場提問踴躍,交流氣氛熱烈,參會老師從不同的角度,圍繞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展開討論。大家希望經常舉辦這樣的研討會,碰撞思想,相互借鑒,通力合作,共同應對化學教育教學所面臨的挑戰。